推薦序
1.
作者形容資本主義視勞工自殺為偷竊老闆財產,台灣禁忌探索自殺,原因就在這。由於文化是子女為父母的財產,人民為政府的財產,於是統治者視自殺者為人民公敵,輿論鬥爭自殺者不理性、自私不顧父母、懦弱、想不開;此舉反而斷絕了憂鬱者免於自殺所需的關鍵支持。(P.6)
芎按:
因為我們不是自己,我們只是財產。That's all.......
2.
我關心的是內心正在受苦而變成殺人犯的人,因為殺人對他們有雙重意義:一是表達他們想曝光的變態需求,二是尋找一個自我毀滅的出口,以逃離目前身處的地獄。(P.14)
CH1
3.
價值的去物質化過程是一般抽象過程的一部份,也是資本主義的普遍趨勢。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就是根據抽象勞動力的概念:勞動時間是價值的來源與衡量標準。從決定商品與資源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意謂著具體活動的有效性,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抽象的工作時間,而不是具體的生產活動內容。(P.44)
芎按:
不得不想起所謂「服務學習」的課程。當時要求就是做滿一小時──很可惜工作內容僅是打掃一間教室。純粹的掃地擦黑板、清裡抽屜垃圾等工作,由兩個人負責,實在是做不到一小時。抽象的勞動時間,不重生產,浪費。
CH3
4.
普遍的看法認為,長時間暴露在高度暴力的電玩中,可能會對像哈里斯與克萊柏得這樣的年輕人,產生敏感度鈍化(Desensitization)的影響,但是這種只集中在電玩遊戲內容的粗淺觀察,並未考量到長期沉浸在數位環境所產生的認知與心理突變。其實不是遊戲內容,而是刺激本身,對親身體驗受苦與愉悅的敏感度,造成了鈍化效果。(P.74)
芎按:
可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哪些經驗不是在鈍化我們的敏感度?從穿衣服、天氣的冷熱、食物的味道...在在都是。我承認玩電玩必定會因為長期的刺激感而使刺激感不再那麼重,但是用在這裡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5.
當這個過程簡化成機器與人腦的交流,語言學習就與親身接觸的情感作用分哩,而意符與意旨的關係變成只有操作性的意義,而沒有情感上的意義。語言不再掌握情感的意涵,意涵也不再深植於身體深處,而溝通也不再認為是身體之間的情感關係,只是一種操作指示的交換作用。(P.76)
芎按:
這個概念有點相似於當我們在網路聊天的時候,可能一邊跟朋友訴著苦,一邊跟沒那麼熟的工作夥伴討論公事吧?雖然心裡是有情緒的,但是一轉視窗就會變得相當客觀且不帶情緒。在這樣不斷重複的過程中,我們所訴說的情緒是否還是真正發自肺腑?或者因為淡化、因為需要不斷切換對話情緒與視窗,而變得有些「公式化」?
6
由於資訊工作者要負擔越來越多心理任務,並佔據每一個專注時間的片段,因此,資訊工作者可以取得的專注時間則持續降低。因為沒有時間好好醞釀上床的情緒,他們會吃威而剛。為了保持警覺,並能作出回應,他們也嗑古柯鹼。為了防止自己察覺到工作與生活根本毫無意義,他們只好服用百憂解。」P.84。
芎按:
其實覺得並不只是資訊工作者,能夠接觸到大量資訊的所有人,都已把自己的專注時間分成許多許多的小片段。滑著手機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邊看影片邊玩手機遊戲......工作和生活的毫無意義會不會就是因為生活已經被分割成太小的碎片,所以組合不成一個大的印象?
CH6
7.
我認為,長時間讓大腦暴露在電玩遊戲的刺激中,不會讓心理活動自動產生突變。但是也不難想像,如果一個人的一是經驗主要是在虛擬世界中發展出來,那麼他的精神與認知領域應該也會出現重大的變化。(P.160)
芎按:
廢話。
就算是在美國和在韓國發展經驗,精神和認知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啊==!
8.
由於資訊來源和電子刺激不斷增加,根本令人無法招架,大家很容易就退縮到同質的密閉部落格空間,如此便能接收到能確認既有期待與重申彼此信念的資訊與意見。(P.162)
芎按:
即所謂同溫層。
CH7
9.
身分,也許可以被視為經強化後的內在取向的指南地圖。它與風格相反,風格是一種特性以及對這種特性的意識;但身分的指南地圖有彈性、也可以調整,追溯的時間也可以改變。風格從來沒有基本特徵,也不會牽涉到禁止或處罰,但身分(在不知不覺中)會限制理解與互動的可能性。這種限制有它應有的作用,但如果把它誤以為是一種真實性與原始歸屬的條件,會很危險,因為它就是互相攻擊、種族暴力與法西斯主義之所以會發生的條件。如果身分是建立在膨脹的根源意識,歸屬就會成為事實以及被挑選的標準。(P.171)
芎按:
一語中的。嘆嘆。
10.
記憶不一定正確,記憶是身分認同的一部份;但身分認同並不是建立在記憶上,而是身分認同創造出記憶。(P.173)
11.
曾遭禁止的事,因為曾經失去過,卻逐漸被認為是「真實的」認同,結果,確實頒布不被禁止的事,就變成重新描述與重新解釋的原始認同,並建立集體記憶最安全的方法。這就是認同陷阱的本質:只能凝是其他人的行為,做為自我認同的來源。直著於原始身分就變成一條死胡同,因為有關個人身分的事實,卻由這個人的敵人掌握;而且只有迫害者曾經明確禁止的,才是歸屬的核心。(P.177)
芎按:
於是,我們將會放大被迫害的記憶、將會執著於過去被禁止的事物,就像以色列人的被害情節。我們是永遠的受害者,我們沒有自我......
CH8
12.
把年輕人綁在債務鎖鏈上是逼他們接受剝削的一種方法,並進一步破壞他們組織與反抗資本暴力的能力。二零一一年的佔領運動(佔領華爾街),譴責了學生貸款的弊端,但這個運動並沒有行成一股長期的行動,以促成有組織的債務解除與破產效果。(P.199)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