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行是終究會離開的到訪,而生活不是,至於田野則像一場很長的旅行,你必須以生活來體驗。(P.33)

 

2.

你站在這裡,身處其中,卻很難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過去和未來,彷彿它就是為了「此刻」所建造的。這可能源於一種毀滅性的大破與大立,這裡沒有歷史,也似乎難以生出期待。(P.38-39)

芎按:

這就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一些老舊的社區與街道。比如猴硐、比如牡丹。因為總殘餘著舊日的氛圍,在蒙昧之中卻又能依稀見得過往人們的身影。

3.

我曾在網路論壇上看過一句話「所有的生活都是有道理的,因此人們不需要互相理解」,我卻認為,正因為所有的生活都有道理,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才更加重要。(P.47)

 

4.

人類學研究者進入田野、遭遇它者,不諱言的,不管是在專業或是外界的想像中,總會有能夠「成為他者」的浪漫期待,通過與當地人通婚、皈依研究者的宗教、參與研究者的社會實踐(如研究抗爭運動的學者也成為運動中的一員)等等行為,好似就能到達那個比較文化的彼岸,真實地穿戴起他們的認同,了解他們的思維和價值。(P.101)

芎按:

但在這種時候,總也要擔心自己在「歸化」的過程中抱持的心態。是否會以一個旁觀者的高姿態去看別人呢?我擔心的是自己總會出現的優越感,在扮演之中因而被欣悅的感覺所掩蔽。

5.

你對其他社會與人群的知識,會使你願意、勇敢邁出自己腳步,而伴隨著越來越開放的視野和寬闊的胸襟,相信在面對異己越能保持禮解,越能自持謙卑、尊重以待。因此,即使跑得再遠,遠得像跨越雲彩的那一端,也不會是妳恐懼的遠方。(P.137-138)

芎按:

大愛此句,期許自己未來亦能如是。

6.

在個人的生命經驗裡,好像在一個地方可以吃好了,就比較能在當地找到安身立命的自信。(P.150)

 

7.

家鄉會在想念中成形,也會在生活中被磨滅,有的時候會被取代,又會在某些時候重新展現它的姿態。(P.1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