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然後他出現了,穿著西裝(這是他唯一一套,不過這時伊蒂還不知道),面帶微笑(他的快樂日子打從認識伊蒂就不再有了,只是他當時還不自知)。(P.66)

--

芎按:這本書當中,我認為比劇情更具可看性的恐怕就是這些「括弧」了,或者可以說這些括弧所表現出的是真正的恐怖。

許多的「當時還不自知」,就像是已知結局的恐怖片中人們無知的笑容。

嘿~妳們知道自己快死了嗎?未來已注定,只是當時還不知道而已。

讀者像明眼人,看著主角們矇眼走向斷崖邊,卻也無法救援。

2.

理查陪孩子們玩耍絲毫不成問題,他一整天都得和人們進行目的性的交談......對他而言,這兩個像他們縮小版的孩子,正是他在一天結束時所需要的......。他們不會回嘴或質疑他,不向快遞員又送錯貨,或古怪的鄰居老女人要求折扣,他們不會偷竊,也不會要求賒帳。他們會在他身上爬來爬去,在他耳邊輕聲說些甜蜜又不知所云的話。那時伊蒂(妻)和羅蘋(女兒)都還不知道,當孩子們越長越大、開始和理查(夫/父)的想法和意見相左時,理查會如此冷淡地拒他們於千里之外。(P.101)

--------

芎按:

其實我一直很想知道,作為父母的如何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從毫無自覺的蒙昧,到後來的各種意見表達。

或者說,我想知道妳們愛的究竟是那個「不會反抗卻有生命的」孩子,或者真正能把她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呢?

長輩說過「早知道妳這麼會頂嘴當時生下來就掐死妳了」,那麼妳們要的只是一個可以寄託自己殘缺童年的好娃娃嗎?

嗨~我們都是活人喔~每一個嬰兒都是。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

話是這麼說,但實際上當你為一個人把屎把尿、見過他什麼都要你帶領的時段後,的確很難一下子就把對方視為有思想有人格的個體呢......

3.

他伸手戳一戳她「當一晚猶太人也沒那麼可怕」

......

「妳到底是怎麼了?」他說。「怎麼可能不喜歡這件事?」

「我不是不喜歡啊,」她說。「只是好像如果要我說出那些話,完全忠誠、畢恭畢敬,那就必須是真的相信、真的熱愛,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應該熱愛它。為什麼這才是對的,其他每件事都是錯的。我永遠都搞不懂。」

「這件事不用搞得那麼複雜,」他說。「妳可以參與就好,感覺妳和比自己強大的事物聯繫在一起,這會讓妳覺得安心,不是孤獨一人。」

「所以我們才需要朋友啊,」她說。

「有時候朋友還不夠,」他說。

「我還是沒被說服,」她說。我們會一直永無止盡地吵下去,她心想。

「妳可以不要那麼難搞嗎?」他說。

「無法,」她說。

(P.124-125)

-------

芎按:

經過了上一段戀情,對於這樣的對話真的是...毫不稀奇卻又好不耐煩。

有信仰和無信仰之間的人是否真的無法溝通呢?

有人說,需要信仰的人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因此想要找到一個絕對強大又超越的存在來倚靠;但同時也覺得這不能一概而論,雖然不會特別去信靠哪個宗教人物,但也會希望有超越常理的存在(例如說曾經相信有前世、也相信潛意識能夠在冥冥之中幫助自己),但說服別人改變相信的事物...真的好難啊......

--------

總心得:

在看這本書以前,原以為要討論的是食慾對現代人的影響。

但實際上我會把這本書分成兩個主要部分作討論,也就是「食物與情感的連結」以及「各人的情感與意識角度」

(1)食物與情感的連結

最驚悚的莫過於開場,伊蒂的母親針對孩子的養育方式

→她在孩子哭泣時不斷給予食物

→她將每天的用餐時間與「愛」連結,並強調做菜是一種賦予愛的方式

或許因為如此,當伊蒂長大之後,她也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掉入不斷吃東西的循環裡,並從中尋求慰藉;而當她與先生情感破裂之際,她所愛上的人,同樣也是一個能夠做菜,並且相信要把愛放進食物裡的男人。

她所愛上的男人,對她的評價「眼睛裡充滿憤怒,但胃卻是冰冷的」完全表現出她「主動的外表下空虛的內在」。伊蒂的先生覺得自己不斷的被控制,以至於失去人生。這樣的感覺是否出自於伊蒂已經沒有了安全感?從書中的敘述裡可知,伊蒂的兒女對於她過度的飲食從小就已經表現出疏離。或者可以說,那些火燙的憤怒實質上是一種武裝,是用來捍衛自己的方式。

簡而言之,因為不協調,所以才會出現那種無法控制自我的行為吧.....

(雖然話說回來,看完這本書後,我去麥當勞吃飯真心感到害怕,一旦進入食物的陷阱是否就會永劫不復呢...)

 

書中與伊蒂相對、或者反動者,一個是她的媳婦,一個是她的女兒羅蘭。

她的媳婦是一個相對而言自制的女人,並且在伊蒂的前車之鑑下,把這份自制擴及自己所有的家人──一切飲食、生活習慣必須要健康,並避免讓自己肥胖。

女兒在小的時候,被母親養胖,卻因為對於外在世界比母親更加注意,而選擇了節食一途。

當然,像伊蒂那樣胖到150公斤,的確是有些誇張,但在這三個人當中,最快樂的也是她...其他兩人都或許因為有這樣的婆婆和母親,生命中有著較大的焦慮感。

甚至有一種「他們只是伊蒂的不肥胖版」而其餘無所差別的感覺。包括媳婦對自己丈夫的強勢,以及羅蘭的易怒與敏感。

 

(2)各人的情感與意識角度

同樣的一件事,在兩個不同的人眼中看來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解讀。

最恐怖的不是兩個人彼此都有錯誤或誤解,而在於雙方或多方彼此都是正確的,但是這些齒輪卻彼此無法咬合。

以本書中,伊蒂與先生的離婚來看好了:

伊蒂:我已經不愛你了,但你居然選這種時後提出離婚...我會恨你一輩子

先生:我沒辦法再看你繼續以自殺行為吃東西。我的生命自從遇到你就毀了,你什麼都愛管,我的人生一點自由都沒有。我還想要有性愛,但是你太胖了,我實在沒辦法。但你是這世界上我曾經最愛的人,也是最了解我的人。或許以後我們還可以當好朋友!

女兒:她怎麼能一直吃?爸怎麼能拋下媽?在她生病最痛苦的時候。媽雖然一直吃,但是爸你還是不應該這麼做!

媳婦:公公怎麼可以跟婆婆離婚!這是不符教義的。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們再跟他相處。

 

暫時就寫到這吧,對於羅生門一樣的事,還是要自己閱讀時才能深切感受。寫了前面的段落,自己也覺乏味的很。

 

但是,表面上的角度來看,女兒和媳婦挺伊蒂,實質的狀況卻是為了其他的因素、排除任何個人而「否認離婚之事應該存在」。並不代表他們認為伊蒂完全沒有錯、或者認同她的做法。這裡的做法是只把自己吃胖,而非指夫妻相處的關係。兩人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女兒和媳婦都是體會不到的,因此肯定是無法理解父親/公公的想法。

而先生的作為...其實我也不喜歡他。他有太多太多的事都放任伊蒂去做,到頭來再怪自己一點自由也沒辦法得到。換言之,就是一個自己不做表述,又厭棄他人代替他進行表述的人。

他的離婚,無可諱言是重生,而他也得到了應有的幸福。至少我認為,家庭的裂痕最後還是能夠修復的──除了伊蒂已然死亡之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