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按:非重點整理,僅對此書中有興趣的部分略做筆記。

 

1.梭倫改革

→沒落貴族,曾經商、當兵

→因同情平民處境而有聲望

→594BC出任雅典首席執政官

→政治改革:

(1)解負令:禁止以人身作擔保、禁賣身為奴,被賣到國外為奴者由國家出資贖身

(2)依財產劃分公民等級

(3)恢復公民大會,並以之為最高機關,可選出行政官

(4)創設「四百人會議」作為最高行政機構、「陪審法庭」為最高司法機構

(5)統一度量衡、改幣制、獎勵工商、禁止外銷穀物、招攬外國工匠

→又被稱為雅典「民主之父」

 

2.伯羅奔尼薩同盟

→西元前六世紀後半葉

→參與者:斯巴達&伯羅奔尼撒半島各城邦

→目標:對抗雅典勢力為主的提洛同盟、爭奪希臘霸權、鎮壓人民起義

→瓦解:370BC

 

3.伯里克利時代

→443BC當選為雅典首席將軍,並連續當選15年

→完善民主政治、提高公民大會功能並削減貴族會議和執政官權力

→平民可任公職、公職人員給薪

→推進社會文明,發展文化藝術事業,並給予一般公民「觀劇津貼」

 

4.希波戰爭

→492BC波斯大流士一世打希臘by海+陸軍

→490波斯加碼打希臘,敗給雅典軍隊(馬拉松之戰)

→希臘城邦結成「反波斯同盟」、組海軍

→480BC波斯再打希臘

(1)陸:奪德模比利隘口(斯巴達300勇士犧牲),毀雅典城

(2)海:敗

→479BC:波斯被逐出希臘半島

→478BC雅典海上同盟建立

→449BC又敗波斯,簽訂卡里阿斯合約,波斯人放棄愛琴海一帶控制權,承認小亞細亞和希臘各城的獨立地位,以換取雅典不再攻打波斯的允諾

 

5.伯羅奔尼撒戰爭

→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薩同盟VS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

→Stage1:(B.C.431-B.C.421)

     斯巴達攻希臘、逼近雅典,並離間提洛同盟會員;430-429雅典發生瘟疫;沒有明顯勝負,簽訂尼西亞合約並停戰

→Stage2:(B.C.415-B.C.404)

    雅典征西西里、斯巴達反攻,提洛同盟分裂,斯巴達取得希臘霸權。

 

6.布匿克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克,意指棕櫚之民)

→羅馬VS迦太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

→第一次(264-241B.C.):羅馬勝,但未能取得迦太基本土。簽訂合約,羅馬得西西里及附近小島、並獲賠款

→第二次(218-201B.C.):迦太基統帥漢尼拔遠征義大利、大勝羅馬。211年羅馬反攻、204年攻入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國救急不成→迦太基放棄所有海外領土、賠款,喪失強國地位

→第三次(149-146B.C.):羅馬以迦太基合約為由教唆他國共攻迦太基並徹底毀滅之。

 

7.

前三頭同盟:凱薩、龐培、克拉蘇

後三頭同盟: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

 

8.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一世發布

→時間:西元313年

→內容:各種宗教都享有相同自由(認證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無償歸還教產(第一次承認教會能合法擁有財產)

→意義:羅馬統治者由迫害轉為利用基督教

 

9.紅白玫瑰戰爭

→地點:英國

→時間:1455-1485

→參與雙方:金雀花王朝後裔  蘭開斯特家族(紅玫瑰,貴族後裔) VS  約克家族(白玫瑰,封建地主)

→結果:蘭開斯特勝,都鐸擊敗理查,自稱亨利七世並建立督鐸王朝。

→影響:加強以督鐸王朝為代表的中央極權專制統治

 

10.日本大化革新

→背景:日本實權掌握在奴隸主貴族蘇我蝦夷手中,引起朝野內外不滿

→時間:645年

→起點:皇子和臣下發動宮廷政變,剷除蘇我氏權勢,並擁立孝德天皇繼位,改元大化。

→革新內容:

   (1)沒收皇族及中央、地方貴族私有地

   (2)取消部民制,實行公地、公民制

   (3)確立行政機構

   (4)施行班田收受法,征收租傭調傜役

→影響: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逐步過渡到封建社會。

 

11.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起因:13世紀時為躲避蒙古人侵襲來到小亞細亞,原依附的國家被蒙古所滅,故打敗其他鄰近國家建立奧斯曼帝國

→帶領者:奧斯曼

→重要功業:

   (1)攻東羅馬帝國 (除此項外均為奧斯曼繼承者所為)

   (2)發展外貿

   (3)編常備軍

   (4)逐拜占庭、控制幾乎全巴爾幹半島

   (5)1453年滅拜占廷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6)1529攻陷維也納,形成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內部問題:封建制度剝削、民族壓迫矛盾

→衰亡:1571年被西班牙、威尼斯聯合艦隊擊敗,17世紀中葉之後國勢轉衰

 

12.拉美獨立運動

→思想背景:18-19世紀受到啟蒙思想影響,增加民主意識,意圖擺脫宗主國的殖民統治以及經濟掠奪。

→國際背景: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

→第一槍:1791年海地報發起義並成功獨立、墨西哥人爭取獨立

→後續:1816年後為獨立運動高峰,中心轉向南美洲,由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分別於北部與南部帶領獨立鬥爭。1826年基本上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均獲獨立。

 

13.空想社會主義

→時間斷線:16世紀至1840年代

→背景:反映資本主義下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的對立,屬於無產階級者的思想體系。

→三個思想階段:

   (1)時間:1617世紀

     內容:對理想社會制度做出描述,包括公有制、按需分配,僅具有大致輪廓

     代表人物:莫爾

   (2)時間:18世紀

     特徵:開始進入理論探討、論證階段,對資本私有製作出批判,並用法典形式做出明確規定。

 有初步階級觀點,並進入絕對平均主義、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以農村公社為理想社會藍圖。

     代表人物:摩萊里

   (3)時間:19世紀

     特徵:針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認為經濟是政治的基礎,討論由私有制產生的階級及階級剝

 削,並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方式。

    代表人物:聖西門、傅立葉、歐文

 

14.1848歐洲革命

→背景:工業革命使得資產階級力量上升,並試圖掃除一切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但同時也因高度壓迫東南歐各國人民而造成人民反動

→起點與過程:18481月義大利爆發革命,緊接著法國爆發2月革命,工商資產階級武裝起義推翻7月王朝,接著奧地利和普魯士爆發革命,匈牙利、捷克和羅馬尼亞則發起民族獨立解放運動

→影響:封建君主大為驚恐,資產階級擔心波及本身利益→鎮壓並成功

 

15.義大利統一

→背景:19世紀上半期義大利的分裂狀態,由薩丁王國的家父爾首相所推行的富國強兵政策開始進行統一

1861義大利王國成立,薩丁國王成為義大利國王。之後藉普法戰爭與普奧戰爭之機,義大利半島的法國和奧國勢力被排除

 

16.德意志統一

→背景:19世紀中期,雖然工業革命給予德意志一定的經濟優勢,但因為國內市場部統一,因此資本主義發展仍然受阻

→伊始:1861威廉一世繼位,任命畢斯麥為相

→政策:1862畢斯麥鐵血政策,大力發展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並進而統一德意志

→大事紀:

   (1)1864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取得部分丹麥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區

   (2)1866普奧戰爭,奧國敗,被排擠出德意志

   (3)1870普法戰爭,俘虜法皇拿破崙三世

1871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7.俄國1861改革

→背景:19世紀上半葉俄國農奴制度危機、資本主義發展加強階級差異

→契機: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慘敗,進一部加劇階級矛盾、引起農民運動

→改革內容:1861廢農奴制,但同時建立監督農民的連環保制度、並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18.日本明治維新

→背景:1853開始,美、英、法、荷等迫使幕府締結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契機:1868天皇廢除幕府,組成新政府,改元明治、遷都江戶

→政策:

   (1)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2)廢封建,建立集權制

   (3)取消武士特權,允許不同階級人民通婚,實現形式上的平等

   (4)承認土地私有、自由買賣,但統一徵收地稅

   (5)建鐵路、郵局、電報、電話、工廠,並扶植私人企業、發展對外貿易

   (6)軍事改革、徵兵制

 

19.戰時共產主義

→背景:19183月起,協約國對蘇維埃進行嚴重的武裝干涉,造成國內反革命團體有機會叛亂,故蘇俄提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勝敵人」的口號,轉入戰時軌道

→內容:將人力物力都用於戰爭,企業收歸國有、糧食上繳,用品與糧食於平民使用配給制,全民具勞動義務

→內戰結束之後亦未馬上結束,造成經濟的嚴重衰退與人民困,直到1921年才被新的經濟政策所取代。

 

20.華盛頓會議

→別名:太平洋會議

→召開時間:1921.11.12~1922.2.6

→參與者:美、英、法、義、日、葡、比、荷、中

→討論內容:遠東與太平洋問題、限制海軍軍備

→意義:實際上是巴黎會議的延續,確立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又稱華盛頓體系)

 

21.凱末爾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WWI後土耳其因戰敗而受到被瓜分的威脅

→過程:

   (1)1918年農民開啟游擊鬥爭。

   (2) 1919凱末爾統一各地護權協會,開始領導民族解放運動

   (3)1920以凱末爾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與土耳其蘇丹政府決裂,自建國民政府,後打敗哈里發 

    

   (4)1922戰勝希臘侵略軍,1923使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承認土耳其本土的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

→影響:

   (1)一系列民主改革,並廢除蘇丹制度

   (2)實行政教分離

   (3)擴大世俗教育、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並廢除陳圭陋習

   (4)民族復興

 

22.1929-1933經濟危機

→背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購買力下降、市場萎縮;證券市場過於活躍、繁榮假象

→過程:1929Q3時美國股市崩潰、大量銀行倒閉、企業破產,並影響加拿大、日本和西歐

→影響:資本主義中的各類矛盾浮現,並引起政治危機

 

23.羅斯福新政

→背景:經濟危機

→政策:3Rreform(改革)recovery(復興)relief(救濟)

→影響:使美國經濟復甦,雖未消除危機但仍恢復到經濟危機前水平

 

24.伊索匹亞民族戰爭5之始

→背景:義大利法西斯國家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入侵衣索匹亞,且西方大國姑息縱容

19365月義軍佔領伊索匹亞首都,之後進而吞併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