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完整筆記,為個人心中重點的整理。

一、文化研究是什麼

1.UNESCO的定義

文化是一系列關於精神與物質的智能以及社會或社會團體的情緒特徵。除了藝術和文學,它還包含了生活型態與共同生活的方式、價值系統、傳統與信仰。(P.16)

2.影響當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P.23)

(1)1840年代英、德: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探討資本主義造成的階級鬥爭與人性異化

(2)1900年代奧地利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

(3)1950法國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影像、音樂、文本》,研究符號結構所隱含的社會價值

(4)1960年代西歐、美國以西蒙波娃《第二性》為代表的女性主義

(5)1960年代後期,法國以德希達《人類科學論述中的結構、符號和戲耍》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討論「去中心」的概念,並使傳統社會價值與標準受到挑戰

(6)1980年代

加拿大--李歐塔《後現代狀況》討論後現代社會中「小敘事」興起、「大敘事」崩解的現象

美國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討論文化唯物論,以及資本主義發展中文化的變遷

法國布希亞《擬仿物與擬向》以消費社會理論討論虛擬世界中真假的混同

(7)1990年代美國薩伊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主義》討論後殖民主義,認為「它者」經過媒體再現後受到形象的扭曲。

3.文化研究三大重鎮:英、法、德

(1)英國

機構: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主題:大眾文化、社會階級分析

代表人物:霍家爾、威廉斯、霍爾

影響:重新定義社會階級、文化研究體制化

(2)法國

機構:巴黎大學

主題:符號學、哲學理論的發展

代表人物:羅蘭巴特、德希達、布希亞

影響:文化研究理論主要產出地

(3)德國

機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院

主題:文化工業對大眾的影響

代表人物:阿多諾、霍克海默(均為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

影響:分析媒體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提倡精英領導文化

4.質化與量化

質化:對特定主題做深度研究,進行意義和關係分析,少且精的調查方法

量化:抽樣調查為主,進行統計資料的分析、建立普遍性的原則

 

二、文化研究的主要議題

1.權力VS知識(P.38-51)

權力可能介入並利用知識,將特定知識合理化,並用以教育民眾被認定的「知識」變成普世價值知識成為一種權力的表現形式意識形態形成人民以符合當權者利益的意識形態而存活(而且可能渾然不覺)

媒體介入:可能成為權力的推手,增強意識形態或造神。

2.現代主義VS後現代主義(P.57)

(1)現代主義:

重點:1890-1945,針對啟蒙運動以來以客觀、科學為主導益世的價值反省

特色:顛覆傳統、反寫實

舉例:印象主義、喬伊斯《尤里西斯》、沃爾芙《自己的房間》、胡賽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現象學》

(2)後現代主義

重點:20世紀中期以後,因WWII後世界秩序崩解,理性的力量受到質疑

特色:反理性、懷疑真理

舉例:安迪沃荷作品、卡夫卡《城堡》、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3.19世紀末以來的思潮與學派(P.59)

(1)19世紀末---現代主義,反傳統美學形式,EX畢卡索

(2)WWI之間--意識流文學

(3)WWI之後--結構主義,認為世界由多種涵義的符號所構成,以語言學領域為主,代表人物包括李維史托、索敘爾

(4)WWII之後--西蒙波娃的女性主義、德希達的後結構主義

(5)1980前後--後現代主義,以嘲諷態度看待當代社會現象,代表人物如李歐塔

(6)1990前後--後殖民主義,對西方知識界的東方主義進行反思,包括薩伊德、史畢娃克等人

三、西方文化理論():啟蒙的創見

1.法蘭克福學派(P.70)

(1)源流:馬克思「經濟決定論」、尼采「上帝已死」、佛洛伊德

(2)代表人物:阿多諾、霍克海默、班雅明、馬庫色、哈伯瑪斯

(3)主要理論:

修正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光是經濟決定論無法完全解釋新興的文化現象

質疑啟蒙觀點,認為科學帶來戰爭,而非進步;並質疑文明理性是當權者的社會控制手段

批判文化工業

認為應由精英領導整體

2.紀德堡:國際情境主義(P.78-81)

認為人們被資本、消費主義所控制、統御,認為學校已經成為資本主義手下的奴隸訓練所

理論:反資本主義、對抗消費社會、倡革命(而非漸進式改革)、拯救被壓迫的學生

作品:《奇觀社會》

與之相關的社會運動:

(1)中國文化大革命   (2)美國女權與學生運動  (3)日本勞工、學生運動

(4)法國五月革命(紀德堡率領),抗議被壓迫的學生生活

3.霍加斯與威廉斯:提倡勞工文化(P.82-87)

→均為勞工階層出身,時值二戰後工人階層因收入增加,而可能接受高等教育,並挑戰傳統社會階層差異

→學派:伯明罕

(1)霍加斯

→重視大眾文化,認為大眾文化也能夠提升至高尚文化的等級

→認為不同階層的文化也應互相尊重

(2)威廉斯

→主張文化可被形塑,並由所有人共同參與

→「感覺結構」理念,認為在相同時空之下每個人雖有不同,但總體來講仍能呈現出一種生活方式的傾向,且此傾向不能僅由外部觀察,而須了解每個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再進行整合

→影響:英國新左派文化研究理論之基礎

4.恩伯格:媒體文化觀(P.88-91)

→接受義務教育使人民能夠讀寫→有益於媒體廣告傳播→只有識字而無思辨能力的人只能被動接收資訊→次等文盲

→零度媒體:以電視為例,只可以適應所有社會階級與環境,成為全民共同語言與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