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生活節第二場導覽,就從爐主壇開始。

從龍山寺捷運站三號出口一出來,就會面對這次的爐主壇。

P_20201205_102741_vHDR_On[1].jpg

在一般祭祀位階中,可以分為爐主(一名)、副爐主(二名),以及數名頭家。產生方式並非由財力或選舉而成,而是「由神明決定」──藉由連續聖笅數量的多寡,決定誰才能成為本次祭祀爐主。

做爐主,也不是說要當就能當得起的,導覽人說「上一屆的爐主花了五千萬」。看來是一場所費不貲的活動,但為何眾人仍趨之若鶩?

導覽人笑笑說「神明選了你做為爐主,那也就代表你所花的錢『肯定賺得回來』」,當然,前提是你行事要正,這樣下屆爐主可能仍然是你,你也更能賺錢;換言之,得到爐主之位,也像是得到神明「大發財」的承諾吧!而恐怕也只有家大業大的公司行號,才能玩得起這樣的活動。

 

 

據導覽人說,由於這次北港媽祖上來與青山王會合,所以當然也帶了南部的陣頭上來......輸人不輸陣,南北兩方藝陣、角頭,自然就有許多比拚之處。聽說第一天夜巡還打了起來......所以當我們跟隨導覽四處行走時,處處也能看見警察散步看守著。

關於這次的特殊活動,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吊車炮」──南部的特產。

雖然未親眼見得,但找到了影片。難為第一個發想者能想到這樣大氣的做法。雖然煙霧瀰漫,空氣感覺非常差,但是勢頭卻是好的。

 

再來是金門館──金復興社的牌樓......真的出現「兄弟你說」的牌子了耶!大喜。

1876年,林爽文事件發生,為鎮壓而自金門調派水師來台,也就將蘇府王爺信仰帶來了臺灣。在臺灣,奉祀蘇府王爺的金門館有三,恰好就在當時熱鬧的府城、鹿港、艋舺。其中,尤以鹿港建築祭祀最盛。

艋舺的金門館,原址在今天龍山國中處,後遷移至蓮花池街(也就是現在的老松國小),如今在該處還能見到用以為標記的營盤碑。

P_20201205_103613_vHDR_On[1].jpg

而今日的金門館,隱身在萬華的廣州街81巷中,並不是非常容易能尋得的。看起來就像是普通的小宮廟,但其實卻是青山王遶境必訪地點呢!

基於個人習慣,不拍神像和宮廟、祭祀場所內部,僅留匾額處作為紀錄。


P_20201205_111352_vHDR_On[1].jpg

而聽金門館的大姐講解,當年金門館搬遷還有如下一段故事:

此處金門館與其他地方不同,奉祀胡將軍與胡二將軍。兩位將軍原先是與金門水師一同來台的兩條蟒蛇,日治時期,金門館討論搬遷事宜時,似是因為不願搬遷,就在預定的搬遷當日齊齊「吊掛」在屋樑上而死(一說是絕食而死)。金門館人感於兩蛇靈性,因此將之與虎爺同放一處,奉為胡將軍與胡二將軍。

 

由於2010年,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被文化部納入無形文化資產,因此這次的活動有文總會的參與。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如此敘述此祭典:「 青山王暗訪與遶境是艋舺大拜拜的最重頭戲,也是艋舺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更是臺北地區宗教觀光的盛事。艋舺青山宮的「青山王祭」,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以及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並稱臺北市的三大廟會。 」(節錄)

導覽人表示:看這精美的路線圖,就知道有官方的參與了。

P_20201205_104111_vHDR_On[1].jpg

P_20201205_104118_vHDR_On[1].jpg

 雖然這次並未參加暗訪與正日巡,也沒看到著名的范謝兄弟齊步走(網路上找到影片,4:16處),但著著實實地跟著當地人「走讀」了艋舺的生命力與傳統。

其實每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的地方故事,往往遊客所能見的只是冰山一隅。在目前的文資保存條件下,往往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讓外來遊客串起整個城鎮的故事,必須藉由當地人與文史工作者的配合,才能夠描繪出環境特徵與生活樣貌。當然,龍山寺週邊已經算是保存的相當完整了,在數年前來訪時,就已經能夠順著各類指引走訪西園路、工廠、剝皮寮、三水市場一帶,但藉由城西生活節,才更浸潤在當地的生活圈子裡。

縱然青山王祭褒貶不一,而鞭炮以及廟會也的確影響到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大量的煙火和陣頭也使得環境有所傷害。但如果要保存傳統,目前似乎也沒有能同時保存傳統卻又維護日常的可能性,畢竟「節慶」本來就是農業社會中調劑生活、給予「不平凡」的名目之一,若要平淡辦過,也太無味了點。只希望寄託風調雨順國平家安的廟會活動,不要因為時代質變而成為純粹炫耀財力的存在,而使文化資產的無形精神能夠繼續長存。

P_20201205_105001_vHDR_On[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