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臺灣歷來的文學論戰依時期與主軸分成五段,從戰語言、身分、西化,到我們熟悉的鄉土,以及最近的課綱文白之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文學中從自我認同、技巧的討論,到再度討論及身分認同,和時代變遷下對文化的聚焦點。但我認為這本書讀起來還是有一點困難的,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認知,讀起來才會更有趣味性。
本書中,特別有感觸的是提到外省來臺作家對於臺灣文學進行批判時,本土作家的回應。外來作家的立場上,似乎認為臺灣本土並沒有文學,也不把日據時代所發展出的文學、論戰,以及各種技巧的嘗試當作是「正統漢文」的書寫。或許因為如此,他們並不認為臺灣文學應該被異化於中國文學之外,甚至因此另行發展出臺語書寫或作為新立文類來對待。然而在日據時期,就已經有了第一次的鄉土文學論戰,就曾提倡臺灣話書寫。雖然,可能可以說是因為當時政治需要,在仍想著統一、想著反攻復國的思維下,容不得將根據地異化、甚至排除「母國」的行為,但也不應因此就將日本的過去一概否定。就如同今日的政府也不應試圖將威權統治、軍眷村遺跡抹殺一般。
於臺灣文學,最早讀過古繼堂的本子,他是中國作家,想當然爾對於臺灣戰語言、身分的所謂「臺灣文學」有諸多的批判,並總認為那是意圖剝離臺灣於本土之外的行為;之後閱讀陳芳明先生的書,又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關於臺灣文學,無論白話文言、臺語國語,甚或內容技巧,其實沒有一樣可以脫離人們的自我認同以及政治觀念。
筆記一下兩段覺得特別重要的文字:
(1)黃石輝所提倡的「鄉土文學」,其「鄉土」的主體性是建構於邊緣的文學寫作:在民族上為「中國─臺灣」的邊緣關係,在政治實體上為「日本─臺灣」的從屬關係。鄉土在他的論述中是種策略,是拒絕被中心收編的他者論述:「政治上的關係不能用中國的普通話來支配;在民族上的關係不能用日本的普通話來支配。」黃石輝的說法,隱然地將台灣視為特殊的存在,不論是對原鄉中國還是殖民日本來說,皆是如此。(P.38)
(2)11970年代鄉土文學與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影響深遠,簡要說明如下:
一、開啟以台灣鄉土為創作題材或背景的作品,尤其是1990年代各縣市地方文學獎崛起之後,鄉土書寫更為普及與深刻
二、鄉土文學嘗試融入臺語、客語等駁雜的在地語言,挑戰戰後獨尊國語的語言政策,不但勾勒出臺灣文學的多與面貌,展現臺灣鄉土文學的形式美學;與此同時也帶動1980年代母語書寫的創作趨勢。
三、戰後臺灣高壓政治環境讓文˙學創作往往不敢觸及現實。但是,鄉土文學論戰具體揭示城鄉差距、農村凋敝、人口不均質移動等長期遭到隱藏的議題,無疑替1990年代一連串訴求環保、勞權、女權或原住民自覺的反建制文學打下基礎。
四、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不只面向臺灣在地現實,亦同時兼具國際視野。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對於跨國資本主義的批判性反省,呼應1990年代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跨國主義、在地想像的相關討論。
五、自日治時期以來,臺灣文學傾向連結西方文學傳統。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對於帝國主義的反思,讓臺灣文學得以與全球同樣為處帝國邊緣的第三世界文學創作,產生進一步對話空間。(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