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旦我們接受別人的勸說,不再想像各式各樣可能的未來,故事裡的「巨大的虛無」就會吞噬我們的「幻想國」,整個世界會變得麻木、空度,索然無味。對未來毫無想像力,拘泥於眼前現實的人,不是創造者,而是生命力的送終者。
因此,請成為一位「改變藝術家」吧。顧名思義,改變正是一種藝術,並且就像其他的藝術或技藝一樣,我們可以藉由練習逐漸上手。因為改變是生命的一種基本模式......(P.15)
2.
偶爾會突然爆發的無力感,和人類的意志自不自由這個問題完全沒有關係,和無力管是息息相關的,是我們的自尊心。自我是為了被實現、被讚揚而存在的,只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往往不允許我們為自己歡呼。自信常常被冠上自傲自私的罵名。
...只有健康的自尊才能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潛能。相信自己這件事會賦予我們展翅高飛的力量。...自信是心靈的免疫系統,體質越好,越能遠離屈辱、羞恥,以及其他的心理上的傳染病。
...自尊及自信都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這是保護自己的神聖權利,沒有人能加以剝奪。「如果我們毫無自信,我們就只能依賴外界的肯定。」長年鑽研「自我價值」的美國心理治療學家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警告,那「那麼,我們根本無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能道聽塗說,任人宰割。」(P.32-33)
3.
自信不是別的,其實就是相信自己擁有思考與感受的能力,並且相信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與真實的感受。能告訴自己,對,這的確是我自己的感受,我不會隨便被外在的評斷遊說。我相信我自己,也相信自己身體與心靈上的反應。我相信己能在生命中的各種挑戰裡不斷成長。自我意識攸關的是人的意志,沒有辦不辦得到,只有想或不想。(P.35)
4.
就像《荒野之狼》中所說的,只有瘋子才能入場,而「瘋子」(Verruckte)這個德文字指的就是,準備好把人生中的某些事物「推開」(verrucken)的人。(P.49)
5.
成蟲細胞的出現,是為了讓毛毛蟲成為更高階的存在,但已經存在的「毛毛蟲機制」雖然,雖然一邊支援著自己的轉變,另一邊卻對抗這樣的轉變。也就是說,毛毛蟲既想成為蝴蝶,但也抗拒著改變自己,這便是追求與抵抗的共存。
...我們一方面想蛻變,另一方面卻又抗拒著蛻變,也就是說,在追求改變的同時,我們也抗拒著改變,但在我們心中的蝴蝶老早就蓄勢待發。(P.50-51)
6.
我們的意識,我們所相信的真實,以及具備的知識都擁有各自的光譜,就像以美麗的光譜色彩呈現在天空中的彩虹。......戴著有色眼鏡的自己,只能看到光譜中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東方哲學認定西方思想只重視唯物論,西方思想則認為,東方思想不夠前衛,太樸素單純。」威伯爾曾這樣打趣。這些論見是各執己見的結果。因為害怕無知,我們總會選擇一個自己能夠理解的觀點,藉此以管窺天。彩虹這個意象能幫助我們更加謙卑,敞開心胸與人對話。
「正確意見的反面是錯誤的意見,」正如丹麥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所說的,「但真理的反面可能正是另一項真理。」換言之,波爾認為一件有對有錯,但真理卻不是非黑即白,相反的,不同的真理往往能並存。
...倘若我能接受,我用來看彩虹的有色眼鏡,只是眾多有色眼鏡中的其中一副,就代表我已經準備好承認,我所看見的真實,不過是眾多可能性的其中一種,如此一來,我就為自己開啟了改變的契機。
「事情也可能有所不同,還有待商榷。」這樣的想法,能開拓一條走向改變的路。(P.60-62)
7.
接受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環環相扣,循環不息,能幫助我們不會因別離而焦慮。我所離開的過去,與即將出現的未來,只不過是在可能性的海洋中的一部份而已。...就算是放手,也可以帶著愛放手,......接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皆環環相扣,就能以更平靜的心境面對改變,改變也會變得更為簡單。(P.65)
8.
就外在的環境而言,沒有人會支持改變。個人的改變確實只涉及「個人」,改變自己的過程可說是相當孤獨,而整個社會對於墨守成規這件事,。到是很團結一致(P.74)
9.
我們心中的所想所望,與我們達成願望的方式,通常毫無關聯。因此,目標和通往目標的路線,往五很難刻意規劃,也難以互相連結。
...改變之門往往不是我們一直以來全力追求的,它的出現總是令我們措手不及。
...如果能隨時把自己準備好,並保持開放的心胸,就能認出橫亙在人生旅途上的一道道改變之門,並學會怎麼使用它。(P.90-91)
10.
我們的絕望感有百分之九十九來自於作繭自縛;通常都是自己嚇自己。「人不是因為被下毒而死,也不是因為死神而死,人死於對死亡的巨大恐懼。只要有人以死相脅,人們便一命嗚呼。」奧地利詩人布勞爾(Arik Brauer)曾如此唱道。恐懼其實並不真實!因為引起恐懼的,往往是未知的事物(害怕則有所不同,害怕總是有具體的原因)。(P.112-113)
11.
身為專家,並不代表只能屈於已經發生的事實中,也不必然得讓看似行不通的事實,限制了自己的知識範圍。能夠分析現實,是一種很棒的能力,但倘若對未來毫無夢想,所謂的專家便會深陷乏味的理性分析中,最後成為一灘死水。(P.139)
12.
人生總是比我們所以為的更有創造力,因為生命本來即是如此。
所以,倘若我們想多少保有點人生的潛力,在構思未來時,我們應該停止把過去看得太重。(P.147)
13.
當一個社群提到「愛」的時候,意思指的往往是「忠誠」。也因此,個人的改變常常被汙名化為悖德或非比尋常,甚至被激烈的抑止。(P.169)
14.
信念是透過世代與世代的傳承發展而來的,而我們就像是用大隊接力的方式,接手了從歷史傳承而來的價值觀。身為創造文化的人類,理所當然會透過教育「繼承」過去的價值體系。
可惜五們的家長總是在交付接力棒時,將關鍵的細節拋諸腦後,忘記告訴我們,信念和思考方式是一種禮物,而我們有權檢查裡面有什麼東西,甚至,在必要時也可以捨棄它們──我們不需要收藏別人用不到的二手物品。(P.182)
15.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思考悲劇時,曾寫下:悲劇中的主軸往往不是善惡之間的衝突,而是兩種不同價值互相拉扯。如果互相矛盾的里種價值都治官重要,且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必然得失去其中一個價值時,這種情況便宛如無法迴避的地獄。(P.185)
16.
改變時常在不經意的時候默默發生,在當下往往不會注意到,直到回顧這件事時,才有所發現。(P.254)
17.
小心自己的靈魂伴侶
和擁有與自己相似的價值觀與自我評價的人相處,是件格外讓人愉快的事,因為我們都在尋找「靈魂伴侶」。但若想改變自己,這卻會是致命的危機。
軟弱會追求軟弱,平庸會接近平庸,認為自己無法獨立成事的人,周遭通常也是抱持相同看法的人。物以類聚,請特別留意自己的靈魂伴侶,在身邊的靈魂伴侶可能只會讓你依然故我。(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