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人們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是否與助興的場合不斷減少有關,例如嘉年華與傳統慶典?(164)
也許因為生了病,憂鬱的人失去團康的興致,甚至覺得慶祝活動令人厭惡。但還有其他可能,第一,從
四百年前開始一直到現在,憂鬱症的蔓延與慶典的式微,代表某種癥候,顯示人深層、潛藏的心理狀態
一直在改變。第二,更有趣的可能性是,傳統慶典的消失本身就是憂鬱的原因。(169)
我們文化對「內在自我」的高度推崇,使得追求自我成為人人必經的過程。......文藝復興與啟蒙時代
欣欣向榮的個人主義也不是全沒缺點。段義孚寫到,明顯地,個人自主新觀念的另一面就是「隔離、寂
寞、疏遠,失去世界所給予的天真快樂和自然活力」,還有「沉重的感覺,除了個人決定付出的事物,
現實世界毫無意義」。造成憂鬱症的環境條件,其中之一就是這種隔離感。......對許多人來說,近現
代以來最重要的文化發展變是英雄式的個人主義,但它很容易導致人過於孤立,憂鬱症因此伴隨而來,
甚至致死。(173)
馬克思‧韋伯最偉大的論點知一,就是發現喀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通之處。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
他指出,在充滿競爭、不成功便成仁的經濟發展下,人在精神上感到孤立的痛苦──「內心前所未有的
寂寞」。如同靈魂在詛咒或恩典的道路上獨自掙扎著,個人也在物質世界的軸線上辛苦跋涉。這條軸線
宛如一條繩索,向上通往財富或穩定,我們不僅無暇顧及他人,還得滿足其他要求。我們得無止盡地自
我否認與自我鞭策,所有的享受都要延後,惟一的安慰就是看到自己財富慢慢累積。(177)
八
十九世紀非洲柯薩族(Xhosa)的祭司萊雷(Nxele)一開始很喜歡基督教,但後來認為,正確的崇拜方式「
不是一整天唱著聖歌,臉對著地板或前面的人禱告,應該是跳舞、享受生活、做愛,這樣黑人才會越來
越多,佔據整個地球」。歐洲人這邊則是「全力挑戰團體儀式」,以消滅傳統儀式的多寡來判斷「文明
化」的成果。(194)
十
歷史學家艾伯特‧拉伯托(Albert Raboteau)寫道:「進行繞圈呼喊舞時,眾人圍成圈圈,繞行的過程中
藉由拍手、頓足、搖擺身體打拍子,反覆唱著充滿節奏感的歌曲。參加者會覺得精神慢慢脫離身體,完
全進入狂喜的狀態,彷彿時間與空間都消失了。」(265)
摧毀革命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它來賺錢。(273)
十一
在戲院裡舉辦的演唱會,每個人都面對著舞台,看不到其他人的臉,只看得見他們的後腦勺。但是,運動
場是圓的,「觀眾看到彼此的臉,便能互相感染情緒」。(278)
結論
文明也創造一些歡愉來彌補損失,不過多半都在消費文化中。消費文化鼓勵我們改變欲望的對象,想辦法
獲得「物品」去向他人展示......這些都能加強我們的身分地位,讓自己覺得不孤單、有影響力。(3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