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看不見的手」伸手不可及之處,是「看不見的性別」。(P.35)
2.
成為人母,一切都會互相衝突。原本必須清楚一刀切開的公領域和私領域,突然之間都混在一起了。(P.95)
芎按:公司要求人以「員工」的身分存在,但是當員工同時是一個「人」、「子女」、「父母」時,就沒有辦法像公司所希望的那樣,全心全意的作為一個甘願的螺絲釘。但是在身為員工之前,我們本就是人。想起那個父親死亡,請喪假卻被人事部責備「這種事為什麼不先說」的員工。
但是,如果每個人的「人」的特質都先於「員工」,公司又會變成什麼樣的情況呢?
有沒有平衡的辦法?
3.
市場絕對不是和諧運行的時鐘,不是所有理性的個體一輩子遵循單一途徑就會出現的必然結果。如果說市場有什麼特色,最顯著的就是這裡有不得不改變的龐大壓力。市場不帶情感的掃除舊企業、舊技術以及一切沒有用的東西;很多時候,這個「東西」是人。市場不太體貼,也因此才能將發展帶到一個地步,但也基於同樣的理由毀了發展──力道還一模一樣。(P.138)
4.
Virginia Held就曾經指出:人的自然狀態,就是對於其他人的依賴把我們層層包裹起來。挑戰是要突破這些包覆,找到自己的認同,為自己開闢更多的空間。由他人構成的背景脈絡、關係以及他們帶給妳的世界是起點,妳要從這裡開始去找到妳是誰。(P.204)
5.
社會命令女性必須擁有男性不容許自己具備的一切特質:溫柔、脆弱、身體、情緒、自然。她被迫成為身體、情緒、自然、主觀以及細節,因為這些他都不是。......定義女性的不是「男性是什麼」,而是「男性不是什麼」。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定義的標準都是男人。女性要不就證明自己像男性一樣,要不就證明自己可以輔助男性。重點永遠不是她自己。因為這個世界只有一種性別。(P.210-211)
芎按:看到這段真的覺得很難受,從小大家都說女生如何如何、男生又該如何如何,是互補,卻也是侷限。難怪會說女性是第二性,因為曾經她們根本不被當作「人」,因此,被定義的一切就是「主體」所缺乏的,而不能主動擁有。一直一直以來,也會覺得希望自己跟男孩子越像越好,但是,當妳像男孩時,人家會說「女孩怎麼那麼粗野」,當妳像女孩時,人家又要說「女孩子啦~算了別計較」。
別人這麼說,我並不這麼信,因為有太多事情,應該要超越性別的被討論。但是,還是會被影響。本質上大家都是人,也很難不從「自己」的價值觀去定義別人。但是如果這個價值觀是不可撼動的、必然的,也不允許其他人有其他看法,那這樣真的沒有問題嗎......?
6.
感覺不是人的一部份。在經濟人的世界裡,我們可以分類、下訂、堆疊與安排感受。憤怒,是在談判時可助你一臂之力的因素;床上的假高潮是「理性信號理論」的一環;愛,則是當某人的順遂成功有助於你的效用函數之時:當我們選擇用來生養小孩的關係裡,有愛能減少衝突,因此降低關係中的成本。(P.216)
芎按:真的很中肯,超級中肯........但我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