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重要嗎?

以前念書時,長輩們總會要求我們要「知道天下事」,因此每天必定得看新聞;而某些較為與時俱進的老師們,也會要求我們做一週新聞反思,討論從中可以理解的社會脈絡以及國際變化。

而如今,不必每天等待中午12點、晚上7點守在電視機前,隨手便可掇拾新聞碎片。無論Line、Facebook或者其他任何平台,隨著手機、網路使用上的方便,無處不可得、無時不可見。

我認為,作者此書的重點其實並不是「完全」反對看新聞,而是針對目前資訊爆炸、腦袋超載的狀況給予針砭。他主要的論點整理如下:

1.新聞浪費時間與注意力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分散人的注意力,無謂的耗費時間。而當我們面對一篇充滿超連結的新聞時,需要花費一定的判斷力決定是否進入觀看,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判斷力的疲勞。

2.多數「重大」新聞與個人無關。

所謂的「重大」是由誰定義的?而如果新聞的標題不夠聳動,顯然就不會有人願意點進去看。

而就算是真正重大的世界新聞,往往也距離我們的生活太過遙遠。例如,去年8月發生了什麼大新聞,你會記得嗎?比起來,去年8月我們身邊發生的瑣事,我們更可能記得。

既然時間過了,我們就將不復記憶,為什麼要耗費那麼多注意在上面?

3.新聞給予的訊息太過速食

相對論述性書籍,新聞囿限於篇幅、讀者短暫的注意力,以及交稿的緊迫時間,往往只能藉由誇張的字眼做事件的敘述,而不能進一步產生縱橫向的連結。因此,新聞往往只能表達單一事件,卻沒辦法將它在時間、空間脈絡上理出影響。

比較起來,閱讀專欄、論述書籍更具能夠得到較為深入的探索。

4.產生無力感

由於太多事情非人力所及,例如:911事件、外國新冠肺炎疫情...等,這樣的無力感如果一再重複,很容易帶到我們的現實中,讓我們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為力,甚至影響到待人處事的態度。

5.觀點偏誤

我們所看到的,是媒體覺得「具新聞價值」的觀點,因此聚焦與模糊都掌握在媒體──而非我們或任何真正中肯的第三方──手中。若完全相信媒體,我們很容易就跟著媒體隨波逐流,例如多看CNN,可能產生「以美國為尊」的主觀價值。若不信,國內的電視台舉民視、台視、TVBS和公視,往往一件事就能藉由用字遣詞以及影像剪裁,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若有興趣,可以將兩岸的同一事件比較於央視、華人新聞社以及國內媒體,也會發現許多時候,聽起來根本不是同一件事。

 

由以上幾個理由,可知若將自己沉浸在大量新聞媒體中,實在是沒有太多好處。

作者也提出了「在精不在多」的意見,認為只看特定、選取過的專欄文章;或者針對部分新聞進行更深的挖掘,所能得到的事物應該能夠比隨意翻看、大量閱讀「新聞」有更多的獲益。

 

其實,我認為他所提出的論點並不應該只侷限在新聞裡,而是符合所有目前資訊時代的「大多數文章」。就算不說新聞,我們也常看到各種減肥「知識」、外國「趣聞」或者「XX說了一句話,讓OO都驚呆了」之類的標題。或許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吧!因為資訊取得快捷容易,使得「記者」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創造」更多新聞以符合資訊流動的速度,因此更沒有時間去細心挖掘,甚至必須從PTT等平台上去抄「新聞」.......。

但不幸的是,這類新聞還真的相當對觀看者的胃口,輕鬆吸引眼球、獲得點閱率,因此越來越多肥料新聞佔據了版面,那些嚴肅的、真正具有意義但是冗長而無味的新聞,就這樣被劣幣驅逐。

似乎我們自己也得負起一些責任,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