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欺」是否認我們自己在各種事件中擔任同謀共犯的事實。這是逃避卸責,是懦弱退縮,無法讓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們可能會發現,隨波逐流比較輕鬆,但這是在拒絕我們存在的自我。你當然可以憤怒咒罵和悶悶不樂,但別忘了,你只能對自己生氣。是你選擇了這一刻,也選擇了這一生。(P.51)
2.
...齊克果認為,人類對於能掌控自己的力量感到既害怕又興奮,而沙特認為,我們都渴望「非存在」,也就是類似機器人的狀態,沒有選擇且無意識,但活得更為輕鬆,因為有選擇就得承擔責任,責任又會帶來壓力和讓人焦慮。人處於「非存在」的狀態,便不必為選擇不當而負責。(P.52)
3.
每個人都有許多身分,甚至在意天之內會以不同的方式套用這些身分。....對阿皮亞來說,若是過於認真看待這些身分或用它去構築障礙,例如我們認為自己的其中一個身分(好比法國人)比其他身分(例如姊妹)更加重要,此時便會出現問題。反之,假使我們專注於這些重疊身分,將可培養產生同理心和善意所需的團結感,感到和他人休戚與共。阿皮亞認為,這便是世界主義的全部意義,亦即人們不只看到差異,而是願意著眼於彼此的共同點。(P.127)
4.
柏克認為,禮儀之所以如此重要,乃是因為它將責任交託給我們,必且告訴立法者「那些隸屬法律範疇,那些事物則只有禮儀可以規範」。...假使將這些行為載入法律,他們便會被剝奪使其符合道德且獨一無二的責任。
禮儀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揭示了人的價值觀並將責任交託給個人。我們現在經常認為立法或簽訂合約是王道,但對柏克來說,這些舉措都很死板,經常會有缺陷疏漏,與遠不如我們的生活常識。(P.130-131)
5.
馬克思並不像後來的列寧那般激烈批判宗教。他顯然認為,「人創造了宗教」,將其作為讓人順服的工具,「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擺脫神聖審判者的概念,擺脫那些漫不經心強化「富人住城堡,窮人倚門戶」觀念的聖詩,便能審視自己和世上的不公不義。
...許多人信ˇ較之後能撫慰傷痛、擁有目標和獲得安慰,這點毫無疑問。然而,馬克思想問:這得付出何種代價?(P.150-151)
6.
誠如海德格所言:「無論我們熱情擁抱或否定科技,我們仍然隨時隨地都不自由,而且被科技所束縛。」他在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前便寫下了這句話。我們如今是真正融入了機器,完全透過科技去看萬事萬物。民眾會爭先恐後去拍煙火而不是看煙火,我們看到孩子踏出第一步時,不是去體驗那個心動的時刻,而是忙著拿起手機拍照。東西除非分享到了網上,否則都是假的。我們迷失了自己,將自己從大自然抽離出來。然而,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遺留了一股沉悶且悲傷的渴望。(P.197)
7.
對於皮羅來說,人為有不執著於自己不知道的是,方能獲得幸福。理想的聖人會在不清楚之處擱置論斷,古希臘與將擱置論斷稱為懸置。
...我們只要擁抱懸置,便不會失望,或者因為期望落空而痛苦。我們可以不受干擾,過平靜生活,或者讓自己心神安定。(P.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