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齊克果這麼想「我幾乎能夠確信,如果我們想要的話,我們就能擁有。如果給一個人能量與熱情,那他就是一切了。」(P.48)

2.

問題是通往世界的大門,如果打開了這扇門去擴大世界的邊界,我們可能會暫時失去一點依靠,但會贏得更多的空間。為了獲得更多確切的事物與自由,進而有更好的機會過著幸福的生活,那麼因為好奇的提問而挨了幾個巴掌或許也就不是太大的代價了。(P.62)

3.

幽默會讓事情變得圓滑、讓人感覺不受拘束,如果你覺得某件事情很好笑,那你就已經開始面對他並且應對它了。笑聲會產生距離以及輕鬆的感覺,它把被嘲笑的事實提升到另一個高度,......幽默只不過是以一種有別以往的角度來看待一件眾所皆知的事情,......能在苦澀的嚴肅當中看到滑稽事務的人,對於過著美好的生活也具備一定程度的天份。(P.79)

4.

要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神仙教母,就需要希望、自信以及愛自己。關於愛的真相就是:愛其實與他人無關!(P.93)

5.

節制與過量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能藉由謹慎地了解自己的慾望,找到慾望的極限並且尊重它。如果超越了極限,就會感到不快樂;如果維持在極限以內的話,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愉快。(P.98)

6.

宗教信仰聲稱能夠解釋生命的意義,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到底我們為什麼要認為,生命一定要具有類似意義的東西?「意義」是一種關於生命的假設,但不是特徵。(P.105)

7.

一直以來,活著就是在死亡前提之下的存在。關鍵在於,死亡之前你想要做什麼?事實上根本沒有理由不去充分利用生命的可能性。...

要是死亡真的不存在的話,我們還會想要什麼呢?每一個動力可能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所有的事情都變得有可能了。...如果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所有事情都變得有可能的話,我們現在永遠就不需做任何努力了。...

只有死亡前提會給現在施加壓力,並且強迫我們就此開始做些什麼事情來充實現在。

面臨死亡的時候,覺得人生總是值得活下去,尤其是只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更是如此。因為對於死亡的恐懼,總有一天會回歸到沒有活過的恐懼。死亡會馬上產生對生命的肯定。(P.129-130)

8.

幸福生活的第二種模式與秘密就是,你必須要先親自找出它的涵義。如果連目標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話,要怎麼瞄準呢?(P.135)

9.

伏爾泰在它關於信仰容忍的論文中寫道,在基督教出現前,人們找不到任何一個為自身宗教信仰觀點受到迫害的人,但是現在情況完全改變了。

幸福生活變成在天堂中的幸福生活,人們只能在那裏才能找到幸福。這種承諾贏得了人們的信任,越來越多生活立刻變成地獄。所有生活都以信仰為中心,意味著必須消除任何形式產生的懷疑。人們與書籍都被送上了火刑台,最終人類失去了知識。(P.174-175)

10.

生活是痛苦的,但是在死亡之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意義。所以自殺並「不值得」。(P.217)

11.

只有純粹的自私能夠避免懲罰。

...

在叔本華著手研究基督教的博愛時,它同時也清楚明確的闡述,所有信仰都該受譴責。他們只對人類的自私有所助益,威脅和獎勵是只有在出於真正的利他主義下才會有價值的事物。

...

「對於一神論的國民來說,無神論變成了道德消失的同義詞。...」...宗教的狂熱主義,產生的結果正式同情的對立面。

...

幸福生活會顯現在一個通常充滿很大程度痛酷的存在之中。自由與幸福,只能想像成短暫的酒醉。當音樂的最後一個音符也漸漸消失,存在的痛苦又會再度出現。(P.220-221)

12.

道德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謊言,只是一個「衝動的符號語言」而已。這世間上有許多不同形式的道德,但他們都是被發明出來的,只在有助於群體的需求。「每種道德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一種長期的約束。」尼采如此寫道。道德長期強迫人們以特定的形式去思考與行動: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祖國的人榮耀......。

每種道德「都帶來太多的仇恨自由,並促進了基於受限視野的需求。(P.224)

13.

尼采拒絕所有這種「道德」,他倡導了另一種形式、強壯個體的道德。這呈現了幸福生活是什麼。就是不屬於群眾、也不依循愚蠢的意志,而是不顧一切去克服他。唯一的幸福生活就是會持續發展,並且想要吃越原本的生活。「你們不應該蔓延,而是向上生長!」...

對於正在等待命令的牧群動物和天生的奴隸來說,任何一種沉悶的安慰都有價值。好人就是對自己發號施令的人。

...

每個人都應該接受自己的生活,並從中做些有價值的事。生活就像一場競賽,而我們必須要接受這場比賽。如果人們在這場比賽中向前邁進一步的話,就會感覺到幸福,因為我們會「感覺到克服阻力的力量正在成長」。所以人類需要一種力量的意志。

順從命運以及平庸度過時間的群體日常,是一種妄想、一種自欺欺人的舒適感。人們為了不必照看自己而麻痺自己。(P.226-2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