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最忌諱的就是想從自己不擅長、不喜歡、被迫的事情上,拼命去尋找存在感,這樣一來投入產出會嚴重不成立,這正是很多年輕人也會活得很累的真相。
當真正坐上喜歡和擅長的事,經歷和才華都會不請自來。(P.13)
2.
現在這個社會,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託付終身。(P.13)
3.
說兩個人可以攜手共同成長,這仍是一種自欺欺人,人的成長只能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是成為自己。正因為每個人終將成為自己,人生才會有不斷的聚散離合。
...
關係的意義在於促進自身的成長,每個人只能對在關係之中的自己負責,最終不是為了去定義和評判別人,而是認識自己。(P.14)
4.
成年人與世界之間,總是隔著一層觀點或是解釋,我們並不能直接感受世界,只好活在觀點和解釋裡面,失去對絕大多數事物的感覺。(P.39)
5.
人最初的人生觀念都是舶來品,擁有的人生觀念常常是通用型的,唯有這樣,人才可以融入社會。然而,融入社會不是讓一個人消失在人群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對於生命的感覺,以及世界給自己的感受,與別人往往大相逕庭。
獨特的感受與通常的觀念之間不停的衝突,人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甚至顛覆掉過去的觀念,從而找回自己原生的觀念,這才完成了人們常說的「找到自己」,重新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唯有這樣的人,才能開始真正的做自己。(P.48)
6.
把心用在當下熟悉的事物上,用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上,這點對人們是種巨大的挑戰,因為敵人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大腦。最擅於生活的人,恰恰是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感的人,是以當下的知覺戰勝了回憶和憧憬的人,是以今天改變了昨天和明天的人。(P.63)
7.
根本沒有什麼逆來順受,人生沒有什麼「逆來」之物,心中若有「逆」的認知,人便已經產生了抗拒,任何抗拒都給人痛苦。
...
一個人若是能完整地接受一切,就活在了當下,活得無所等待,也無所畏懼...(P.87)
8.
手機的本質,就是把人們本來可以主動擁有的閒暇,變成專門針對人性弱點而設計的被動式閒暇。人們的時間確實被各種垃圾資訊填滿了,恐怕用不了多久,「無聊」這樣的語境也會被輾壓在數字時代的車輪下......
...
但凡人們主動領受的事,忙與嫌之間的差別感已經消失了,人既感受不到忙,也不以為自己閒著,這背後代表的正是生活的有趣和人生的意義。(P.92-93)
9.
人拿什麼來評價自己,便拿什麼去看待這個世界。
人拿什麼評價自己,什麼便是他的人生營養,他便把什麼當人生的意義。(P.98)
10.
一個人能夠接受的事物愈多,愈是自由。每一種難以接受,都給自己豎起一道牆,牆豎得多了,不是迷宮即是牢籠。(P.101)
11.
人生被「熟悉」兩個字詛咒,多數人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把想要的東西變成擁有的東西,再把擁有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東西,再把熟悉的東西變成習慣裡的東西,再把習慣裡的東西視為熟識無睹的東西,再無視一切變化,讓自己活對自己、對世界的偏見裡。(P.130)
12.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為了認識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讓人去認識真實地別人。...人一輩子所有想讓別人滿意的意圖,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對自己滿意。(P.161)
13.
一個人只向自己索求,沒有比這更簡單、更豐富、更可控的人生,做到這樣人生也就簡單了。自己簡單了,所有的關係都一併簡單了。(P.163)
14.
好多的事,自己知道就行了,老想著要向別人交代,事物或多或少都會變了味道。
...
自由不過就是一種對自己的真誠,你能對自己真誠到什麼程度,你就擁有怎樣的自由。(P.184-185)
15.
孤獨的源頭
沒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另一個人,你理解的也只能是你想理解得和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抵達相對的理解,世上卻無絕對意義上的理解,一個人不可能被另一個人完整的解,這是人人都生性孤獨的源頭,又是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力量。(P.189)
16.
情緒仍是一種事實,並且是無法逃避的事實。要面對和接受這個事實,取決於你可以看見多少構成這個事實的起因,真正的「控制情緒」並不能控制「情緒」這個果子,而是要去源頭控制住它的成因。如果已經是情緒的果子了,再苦你也只能全部吞下去。(P.189)
17.
任何關係都是自己的投射,你以為自己喜歡的事關係裡的對象,那不過是喜歡在這段關係中的自己;你以為你恨的是對方,其實你恨的是自己。好的關係,深層昭示出來的本質,是需要各自對在這段關係裡的自己都滿意。(P.196)
18.
要做自己的主人.....首先.,得不靠別人給自己帶來快樂;其次,是自己能給予自己精神上的滋養和成長;最後,還得有屬於自己的觀念和思想,並以此為信念支撐起自己的人生。(P.205)
19.
一個人的內心相信什麼,這個「什麼」便決定著這個人的模樣。(P.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