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編排有趣的書,左頁是一句或一段簡單的話(如:排水口法則),右頁則是山下小姐與自凝心平兩人各寫的一段話。
看了幾頁,好玩地把喜歡的句子依不同的人標上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奇妙地發現,無論如何都是喜歡自凝心平的話多一些。
山下小姐的話,或許因為在《斷捨離》(系列?)書中,已經看過許多次,反而這次的觸動少了許多。
下收喜歡的句子,先收山下小姐的:
山下英子:
1.
別以為收拾就是收納,收納必須思考物品井然有序所代表的意義。......。丟掉就是篩選。千挑萬選最後留下來的物品,值得我們珍惜並善加利用。(P.031)
2.
我們不去思考必須思考的事情,反而思考就算不思考也無所謂的事。例如:反覆回想已經完成地是,反覆回想尚未發生、想了也沒用的事。我們也擅長停止思考,沒有徹底思考,就用簡單的話語阻止、停止思考。為什麼自己會抓住這個詞?放掉這個詞之後,接下來出現的是哪個詞?是的,我們需要促進詞彙與思考的新陳代謝。(P.133)
---
芎按:我覺得這段講得非常玄妙。扣掉是否應該思考,當急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往往為了表現意志,而產出自己後來覺得「並不是那麼符合當下感受」的話語。PO文時,也經常發現所用的用語如此驚人地相似──從FB的小程式中可見一斑,它可以告訴你你今年度最常出現的詞──或許真要增加自己的詞庫了。
---
3.
完成即代表結束。完成可以是目標,也可以是終點。假如你希望繼續發展,也希望有更進一步的演化或更深入,別只把焦點擺在完成的事物上。完成的同時,往往會想找新的主題,而我們的人生目的,就存在於伴隨未完成邁步前進得過程中。(P.245)
接下來是自凝心平的句子:
1.
款待,是只表裡一致、沒有謊言的狀態。「歡迎你隨時來」這句話的背後,如果存在「若你真的來訪,我會很傷腦筋」的情緒的話,你的生活就會表裡不一,變得生硬不自然。款待,靠的是每天收拾環境,保持隨時能夠對外開放的狀態。(P.035)
---
芎按:可是有時候是客套話呢?客套話是否是必然存在的?我的環境的確隨時可以對外開放,但我卻不喜歡別人的來訪。或許也是一個要清理的問題?還是,這只是個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不是都能坦然接受他人進入自己空間的?
---
2.情況一旦被定義,思考就會停止。
假如我們認為自己貧窮,就會做出貧窮者會有的舉動;假如我們認為沒有自信,就真的會失去信心。想法創造一個人,最終也會使這個人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有更豐富的詞彙能夠表達自己的話,生活也會變得更豐富。為了避免停止思考人生的關鍵,就必須認識並透過許多方式運用詞彙。
---
芎按:我很喜歡左頁的語句,所以就收了下來。
但自凝心平的說法,我倒不那麼覺得切合左頁。學會運用更多的詞彙,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豐富我們、並影響思考,但是得到更多的詞彙,卻也可能造成另一種定義的窠臼,不是嗎?
---
3.相信,但不期待。
期待是被動的,信賴是主動的。對於自己,對於他人,對於這個世界,是期待或是信賴,差別很大。期待不伴隨責任,但是信賴有。期待與失望會產生劇烈的感情落差......信賴可強化「肚子」(消化功能),培養掌握人生的能力。(P.89)
---
芎按:說到底,就是要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
4.
焦慮無法改變現狀,只會累積在體內。行動能夠淨化憤怒,忍耐只會帶來焦慮。兩者同樣出自你身上,如何面對,將影響到你的健康。(P.95)
5.
這個世界是因為與人比較後出現不同,才會有「我是我」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們是為了在眾多邂逅中認識自己是誰,才來到這個世界。(P.115)
6.
雙眼若只盯著問題中心的話,你只會想在那個範圍之內解決問題,所以能想到的解決方式很少。這種時候,如果把看事情的位置一舉拉高,改用俯瞰方式擴大視野的話,你將會發現「這裡有解決方法、那裡也有解決方法」,就能夠找到自己在那種場合應該如何行動的提示。(P.151)
-----------
兩者皆喜歡的一段,左頁為「偶而要有求救的勇氣」
山下:
張口「求救」也十分需要勇氣。原因在於,你必須覺得自己有「得救」的價值、自我肯定,才會做出求救的舉動。此外,你也必須曾經接受過他人的幫助,否則會開不了口求救。......是的,在沒有什麼比相信自己更需要勇氣了。
自凝:
我們為什麼有缺點?就是為了與人產生連結。彼此的缺點互補,才能夠與其他人產生關連。真正堅強的是,願意面對自身弱點與缺點的人。(P.1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