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米麗安為著讓路易絲(保母)代替自己出席家長日而道歉之時,那為頭髮灰白的女老師做了一個大大的手勢。「真希望您們知道!這是世紀之惡。所有可憐的孩子在雙親都被同一種野心所吞噬的時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您知不知道父母對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是『快一點!』當然了,倒楣的是我們。小孩子感到焦慮和被遺棄,反而要我們付出代價。(P.45-46)

2.

她總是不願意去想,她的孩子會是她的成就與自由的絆腳石──如同一個往海底拖行,在爛泥中拉住了一個溺水者的臉的錨。一開始,當她一是到這一點,便會陷入深沉的悲哀中。她覺得那並不公平,也令人挫折得過分。她了解到未來的一輩子將永遠想著自己並不完整、事情做得不好、為了別人犧牲一段自己的人生,因此大作文章,拒絕放棄這種理想母親的夢想。(P.47-48)

3.

她對自己說,只有當彼此不再互相需要,當我們可以過自己的人生,過一個與他人無干、完全屬於自己的人生,而讓我們因此獲得了自由時,我們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P.49)

4.

寂寞的作用如同迷幻藥,她並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戒除。露易絲茫茫然在路上閒晃,睜得過大的雙眼直發疼。當她處於寂寞狀態之中,便能看得見別人,而且是真正的看見了他們。他人的存在變得鮮明、有活力,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真實。(P.113-114)

5.

當初米麗安懷孕的時候,他簡直樂壞了,可是他告訴朋友,自己並不希望生活必須就此改變。......在這段時期,保羅感覺自己掉進了陷阱,也快被責任壓垮了。......他想要的,其實就是不回家、擁有自由,而且依然可以體驗人生──他的人生體驗極少,而且也察覺得太晚。父親的外衣對他而言,似乎太大又太悲哀。

可是既然已成定局,他也不能說自己受夠了,不要了。孩子就在那......成為父親所帶給他的,是原則與可靠性,但他肯定那是自己之前未曾有過的特質。他的寬容變得有限。他的癡迷淡了下來。他的世界縮小了。(P.131、133-134)

-------

芎按:

母親與保母、母親與父親、婆婆與媳婦,這一組組的關係中有太多的矛盾。

我的母親是幼教老師,常常聽到他告訴孩子家長「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工作可以以後慢慢來,但當你每天工做到八九點,又怎麼能夠讓孩子在家裡與在學校一樣學得到東西呢?」好像因為生了孩子,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就應該把自己的夢想、工作與一切轉移重心,全押在孩子上。

但是我們也總是看得到許多傳統的母親──對沒錯,主要是母親──會企圖攫住孩子的人生與一切,理由是「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放棄了這麼多,你怎麼能......」因為把孩子太過度的放進自己的人生中,以致於無法放手,而把孩子的成功與失敗緊緊的連結成自己的失意與得意。

如此,是否表現了我們對於父母親溫柔的希求,與現今社會中對成功的要求的牴觸?

當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我們也為此努力了十年二十年,做一個好學生、好孩子、好情人、好員工,接下來又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好母親、好父親,而且這似乎是理所當然、不會有人給你讚美,甚至你的孩子也不會因此更開心的狀況,我們能希求這種作為有多大的吸引力?

 

而其次是主要照顧者與生身父母之間的矛盾。無論今天是保母、幼兒園老師,或者祖輩父母,我們都很容易對之產生矛盾的心態。其實,我們想要的是自己的完全分身,想要這些人能夠完全的替代我們、但又要完全按照我們的方式去陪伴、教育小孩。我們要自己成為小孩心中的NO.1,卻又沒有時間能夠給予。

 

不要生,如果你沒有先搞清楚你要付出的以及心裡所期待的是否有差距;不要相信別人說「生了就好了」──如果你是個完美主義者,或者你的伴侶或家人、工作沒辦法協調與支持。

孩子很可愛,經歷他們的生長過程是非常幸福的,但並不是沒有代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