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篇,非營利,僅針對自己有興趣及未曾知曉之部分記錄

 

四、文化政策爭議

文化政策的爭議包括了美學、政治、經濟、道德、宗教、媒體的影響,而文化政策爭議的起因從中可推出以下幾點:

1.藝術與美學標準的模糊性:例如印象派風格作品在剛出現時不被承認

2.思想觀念的轉變慢於科技文明的進步:例如杜象的〈泉〉,是面對科技快速發展,做出的挑戰。但一般大眾未必能像藝術家般敏感的感知到社會變化並理解其用意。

3.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社會背景、經濟地位的不同

4.民主社會言論與創作的自由

 

以下兩例可作為文化爭議的參考事件:

※※P.164-P.2615,兩個爭議案寫得超精采!本段只做了節錄中的節錄(尤其例二),詳見原書。

1.泰特畫廊--磚頭爭議案

時間:1972

原作品:卡爾安德魯於1966年創作的極限主義雕塑──120塊磚頭排列而成

類似事件:1978卡爾安德魯的「西洋杉塊」木塊雕塑被破壞

爭議點:為何要浪費公帑買外國磚頭?這是藝術嗎?

(1)藝術家背景:喜用物質切割空間,偏好將雕塑橫向開拓

(2)美學:極限藝術、既成品等無複雜技巧、日常所見物體難以被接受為藝術

安德魯:「對我來說,他們是雕塑,而且是最好、最直接的雕塑。在藝術中,我需要的是寧靜和和平。但是當人們停止發問時,藝術又變得單調乏味。」顯然他需要寧靜感、也需要能夠引起爭議

(3)政治:

背景:1973年以來英國因石油危機,經濟受挫,因此公共支出受到極大關注

英國國會議員的質詢、以及報紙上的批評

(4)經濟

Richard Cork「1976年由於英國經濟急速惡化,引起一種對任何浪費公共支出的仇視,尤其是當多數人的生活品質遭受威脅時。」顯示社會環境的經濟壓力能對藝術文化造成不良影響

(5)道德

當有人在飢寒邊緣時,花費大量金錢購買藝術品是否道德?

宗教上可能視浪費為敵、「藝術=邪惡」。

卡爾安德魯「英格蘭─薩克森有一種清教主義,要求藝術是一種資訊而不是一種娛樂。我的藝術不是希望去溝通,而是要增加世界的物質經驗與提供娛樂。」

(6)媒體

炒作話題,惡意批評X廣告宣傳

是否能善用媒體闢謠,避免被抹黑,甚至用以推廣藝術概念

(7)政策

包括畫廊本身是否該遵守保守的收藏策略,如何運用預算等等

以及政府方面藝術部長是否能夠遵守臂距原則不加以干涉、面對爭議能做出適當回應

 

2.完美時刻爭議案

時間:1989年

內容:Rober Mapplethrope回顧展,因內容涉及男同性戀與兒童性暴露議題產生問題

有關的前置問題:Andres Serrano《尿灑基督》作品

爭議點:藝術是否凌駕法律、宗教或道德之上?淫穢的定義是什麼?言論自由應包容到什麼程度?納稅錢如果支出在人民不認同的「藝術」上是否恰當?

 

五、結論與建議(本章標題有小修改)

1.應注意藝術、美學與文化定義的模糊性

→因為文化政策的爭議不會有標準答案,具有太多模糊性,但也因此可能出現更多超出原思維的創造

2.面對世界思潮的影響

→面對世界潮流,以及快速變動的世界脈動,必須盡快了解、面對並擬定因應策略。

3.從精緻藝術、社區藝術到文創產業

→目前世界潮流上多對精緻藝術的補助減少,而扶植社區藝術、文創產業者為多,並同時鼓勵私人企業捐贈

4.可以他國經驗作為借鏡

→例如英國的臂距原則、美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調查案

5.科技創新作為文化發展關鍵

→包括傳播方式、媒材,以及舊形式一樹的保存、表現方式。

6.創意產業扮演經濟重要腳色

→可尋找產學合作的可能,並與旅遊、觀光經濟相結合,不僅增加國內的認同、打響國家品牌,也能成為軟實力,在獲得肯定後向外輸出。

7.創造經濟富裕與政治自由的藝文成長環境

8.文化政策研究水準需提升

→包括正規教育、在職進修

9.以世界多元與和平為最高理想

→須避免強勢文化凌駕其他多樣文化,並須使用一定的方式加以保存弱勢、瀕臨滅絕的文化

10.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