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按:承上文,均非供營利,亦非完整記錄,純屬個人筆記。完整論述還請看原書。

 

二、文化政策制度比較

1.政府扮演的腳色(P.74-78)

(1)資助者

EX:英國藝術文化的補助均由政府透過委員會,以臂距原則給予補助(此種狀況又稱雙重臂距原則)

優點:不受政治和政黨輪替影響

缺點:沒有辦法接受政治人物的介入或關心,因此經費較易不足

(2)促進者

EX:美國主要由民間免稅或私人捐贈給予補助經費(但美國成立NEA後開始轉向資助者角度)

優點:經費充裕

缺點:藝術發展方向一捐贈者喜好或意願為主

(3)建築師

EX:法國,經費直接來自文化部預算,補助款由行政官員決定。將補助藝術作為社福目標的一部份,主要滿足社區、業餘藝術的需求。

優點:藝術家被納入社會補助政策,免除「票房壓力」

缺點:長期又穩定的經濟來源,使得發展性、創造性降低

(4)工程師

EX:蘇聯和德國Nazi,以黨主導藝術、表現符合政治目標的內容(此種腳色受獨裁政權喜愛)

優點:集中藝術家創作的精力以實現官方目標

缺點:藝術屈從於政治和商業目的,缺少自由

芎按:例如包浩斯當時受到的打壓。

※政府也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腳色,以符合不同面向的需求。

 

2.文化財務收支理論(P.79-81)

(1)文化投資論:將文化視為投資,不強求顯著回饋→票價低廉or免費,意圖厚植文化實力

(2)成本效益論:使用者付費,重在不虧損

(3)市場供需論:顧及消費者的喜好與需求,並根據市場狀況改變票價和藝術類型。但若沒有強力組織(EX:政府)介入保護,也可能造成新興藝術、實驗性作品遭到淘汰、無法發展

(4)產業經營論:以企業方針經營,依績效調整管理方式。缺點是可能流於短視近利,藝術商品化。

 

※國際藝術節:

源於1793年,外國軍隊入侵革命中的法國,法國藝術家嘗試用新的系統取代舊藝術系統,包括表現宗教象徵、政治訊息,體現自由平等博愛等精神。

 

三、影響文化政策之世界趨勢

1.影響文化政策的思潮(P.98-116)

(1)後現代主義

→多種藝術主義融合而成,據獨特的異質性

→影響:強調多元與包容性,注重一般民眾的藝術素養、而非只注意精緻藝術;同時因為去中心化,而產生如「作者已死」的概念,給予藝術更大的解釋空間

(2)新自由主義

→與19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有密切關係,主張原本的行政體系無法滿足現代的需求,而更注重如同私營企業的管理方式以及競爭機制

→Lasley歸納Christopher Hood的理論,整理1980年代新公共管理的特徵:

   (a)公共機構私有化

   (b)以契約為基礎的競爭

   (c)強調私人機構管理風格

   (d)資源使用上強調紀律與節約

   (e)看得到事必躬親的高階管理

   (f)顯而易見的評量標準、表現與承舊

   (g)強調輸出管控

→強調國營企業民營化、自由化、市場競爭

→影響:經濟利益和市場取向承為最高考量,「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問題:仍需要政府進行干預管制

(3)全球化

→國際勞力分工、全球地方化

→國家已漸漸將地位讓給跨國企業以及地方化機構

(4)社區總體營造

→于國華:「社區總體營造僅僅在數年間便可風行草偃,幾乎受到全國社區的重視,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產業』理念,讓面對產業困境的社區感受到希望。」、「文化產業化意味著以文化為核心,經過精煉、再造後發展成可以作為經濟效益的產業......產業文化化強調文化作為傳統產業的包裝,或將傳統的產業整合到地方文化特色之內,為產業附加在生產成品、提供販售之外的文化價值。」

→產業+服務+環境體驗→體驗經濟

→藍麗春等人將台灣文化產業分作三個階段:

   (a)1990-2000期間「地方文化產業」(用在地傳統文化包裝當地初級產品)

   (b)1995-2003期間「文化產業」(透過創意或文化資產創造)

   (c)2002-今「文化創意產業」

(5)文化產業

→19世紀開始文化產品商業化,20世紀隨著工商業繁榮、人們休閒時間增加,文化產業更快速興起

→起源:1947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提出,他們認為藝術和文化不應與商業結合,Hartley描述法蘭克福學派的意見「文化的工業化被批評是人類心靈的商品化」。至後現代派則強調商業與藝術結合的重要性。

(6)數位化

→別稱: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科技革命、數位革命

→影響:包括創作、展演、行銷、教育、消費等皆可能受到數位化的影響,並使得普及文化欣賞更為容易

→2017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改名為「數位、文化、媒體暨體育部」

(7)多元化

→議題: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保護以及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會議(CPPDCE)」,目的在於確保全世界的藝術文化專業工作者與市民的創作、生產、分配,以及享有廣泛的文化產品、服務與活動。

因此,針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可能與WTO所促進的自由貿易相牴觸,並允許簽約國家在文化有「滅絕危機、受到嚴重威脅、或者即須保護時」可以採取行動避免遭到全球化和自由化衝擊

(8)行政法人化

→郭為藩解釋行政法人的意義及特色:

   「行政法人為由中央目的事業機關為執行特定公共任務,依法律設立而據人事及財務自主性的公法人。其制度的六項特色為:人事制度與待遇的彈性化、財務運用的自主性較高、以中程計畫及年度評鑑為績效考核依據、依權責授權分層負責,相對具有較高優勢的國際競爭力、可運用於一董事會管理術機構」

→EX:2004中正文化中心開始法人化,由同一董事會管理兩廳院、衛武營及台中國家歌劇院;優點:可以較高薪資吸引專業人才

→EX:2004日本國立與公立大學法人化→人事預算緊縮,教師和行政人員負擔增加,且教師與行政人員待遇差距拉大;向外積極爭取資源、申請專利、提高學費等等。大學之間的差異和競爭也增加

→雖然有經濟彈性的優勢,但是同時也可能因為市場化的優勝劣敗導致勝者全拿、小者無以生存的狀況

(9)文化外交

→意義:原指外交官請求文化交流,後來擴展到國家與人民思想、資訊、藝術與其他文化領域的交流

→被視為軟實力的一部份

→功能:展現軟實力,塑造國家品牌形象、替國家外銷產品加分

(10)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利用

→起因:1970年歐美經濟危機造成城市蕭條、經濟敗壞,為避免閒置公共空間、工廠碼頭等成為犯罪溫床而生

→方法:都市再生、閒置空間再利用,用以美化環境、進駐展演團體並進而吸引遊客

→舉例:利物浦廢棄碼頭的Tate Gallery分館與海洋博物館

(11)再東方化

希望以東方傳統「以人文為核心」的治理思維,以超越西方理性與實用等強勢文化邏輯by劉俊裕

2.文化政策的議題(P.117-130)

(1)政府是否補助

→英國前藝術部長Estelle Morris:「我知道藝術與文化對健康、教育、減少犯罪、團結社區以及增進國家的福祉有很大的貢獻,但是我不知道如何評估與描述他們。」表達了實際上的困境

→可能的內在效益:

   (a)藝術本質能促進藝術發展(對於爭取補助沒有功效)

   (b)文化面向包括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增進人民認同)、象徵價值(共同記憶符號)、美學價值、精神價值

→可能的外在效益

   (a)經濟面向:增進消費、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使公共共用藝術文化成果

   (b)社會面向:提高一般民眾審美能力及生活品質

   (c)政治面向:作為教化工具、國家向心力與榮耀感、軟實力、文化外交

   (d)健康面向:正當休閒娛樂、緩和緊張壓力等

→文化政策學者W.Baumol與W.Bowen主張應比照教育,混和公司贊助;簡瑞榮則認為沒落的藝術與新興藝術都需要政府的特表戶

(2)提升水準與普及欣賞

(3)外顯與內隱的文化政策

→外顯:直接影響文化;內引:間接影響、聚焦在非文化上

→被認為是具有「使命感」的陳述

(4)臂距原則

廣泛應用在西方國家的憲政與公共事務上,具有制衡功能,並可避免不必要的權力集中與利益衝突

(5)商業贊助

→1993年薩爾斯堡以「世界經濟下的藝術」召開研討會,討論出「多管道的經濟來源」應為今日藝術工作者取得經費的方式。其中多以1/3政府補助、1/3商業贊助、1/3依靠門票及相關商品的收入為方案。

→企業提供贊助的方式包括經費贊助、實物提供、提供服務或技術以及員工參與等方式

(6)文化認同

(7)多元文化

(8)文化公民權

→T.Miller與G.Yudice認為文化公民權關注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經由教育、習俗、語言和宗教等方式來達成;它也關係到差異的承認,不管是承認在主流文化中有差異,還是差異被主流文化承認。

→陳其南:文化公民權希望把文化與藝術納入政府對人民保障的相關權利範疇,亦即公民應該享有與政治、經濟、社福權利一樣的文化權

(9)公民美學

陳其南:提升視覺環境的生活美學品味,將美視為每個人的義務,落實在每個公私領域中→公民美學運動

→強調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通俗化等接近一般民眾生活的美學

(10)藝術、色情或淫穢

→1975年美國法院針對藝術和淫穢之別訂了三個標準

   (a)作品運用當代的社區標準,一般民眾認為會引起不當性慾

   (b)作品以冒犯的方式描述性行為或排泄器官的功能

   (c)作品缺乏文學、藝術、政治或科學價值

→1989年古典攝影家Robert Mapplethrope回顧展的藝術爭議,援引以上標準,符合第三標準,故不起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