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世紀臺灣四大名園(P.95-99)
(1)新竹潛園(林占梅所建)
(2)新竹北郭園(鄭用錫家所建)
(3)霧峰林宅庭園
→因參與剿滅太平軍之役,受賜大片山林
→20世紀初由林獻堂重建,重建五桂樓為洋樓形式、將飛觴醉月樓改建為涼亭
→1999年921地震,五桂樓與飛觴醉月亭均被震垮,後者已完成重建
(4)板橋林本源庭園
→1850年改建,至1888成臺灣規模最大園林
→中法戰爭後為當時重要的政商文人聚會場所
2.
清代建築舉例
(1)屏東萬金天主堂(P.130-133)
→由西班牙天主架道明會神父郭德剛於1869年建
→Basilica式建築,具南歐建築特色。
→融合鄉土特色,在正面中央的三角形牆上設計臺灣民居山牆造型、殿內圓柱亦刻有漢字對聯。
(2)淡水牛津理學堂大書院(P.137-138)
→由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宣教師馬偕於1882所建
→亦是中西合璧,平面類似四合院,用西式木桁架、屋脊有尖塔、使用圓拱窗。
3.
日治時代建築(P.144-150)
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大量吸取西洋知識,包含建築也多有吸納,舉凡歐洲的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包浩斯設計以及美國的學派影響均被吸納。而臺灣,在「市街改正」政策之下,成了新銳建築師最好的試驗場。
(1)新古典主義盛行
→崇拜英國式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或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主要師法歐洲的英、法、德三種
→特色:希臘羅馬柱式、三角形山頭、左右對稱
→舉例:新竹火車站(偏德式)、公賣局(偏英式)、總督官邸(接近法式)
(2)美國的影響浮現
→特徵:現代建築,略帶殖民風格的商業風作品
→舉例:土地銀行(結合瑪雅風格)
(3)興亞式
→1931日本領土擴張,鼓吹「興亞」欲形成大東亞共榮圈
→涵納各地特色,包括阿拉伯式風格
→舉例:井手薰所建中山堂(阿拉伯式尖拱窗)、栗山俊一所建新公園內放送局(結合蘇州馬頭強+西班牙別墅建築)
(4)帝冠式
→隨日本擴張、軍國主義情結上升而出現
→特徵:日本or中國式的琉璃瓦大屋頂
→舉例: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高雄車站
4.日治時期主要建築師(P.151-157)
(1)福田東吾、宮尾麟:初代台北火車站、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形式接近辰野金吾風格
(2)野村一郎:台灣銀行、兒玉與後藤紀念博物館(今臺灣博物館,為日治時期最優秀的古典形式作品)
(3)近藤十郎:在臺停留較久,作品包括西門紅樓(八角形洋式建築,原稱為市場八角堂。外牆有許多橫帶裝飾,有明顯的辰野風格)、建國中學、台大醫院舊館、基隆郵局
(4)小野木孝治:紅十字醫院、中央研究所(今教育部)
(5)森山松之助:日治前期作品最多且影響最大。受教於康德及辰野金吾,作品有相當濃烈的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
→作品包括:自來水博物館、改建的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使用華麗的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並設置日式庭園)、台北州廳(今監察院)、臺南州廳(今台灣文學館)
→特色:以紅磚和橫帶交替,形成外觀特色;屋頂則喜用圓頂或曼賽爾式(Mansard roof)。
(6)井手薰:日治中後期台灣建築界龍頭,曾任職於辰野金吾事務所,早期亦喜英國風格,但主要的在台作品表現出折衷主義(也是官方政策)
→1919出任總督府營繕課課長,影響台灣建築甚大
→作品如:台大、師大、建功神社(軍國主義X臺灣傳統造型)、台北公會堂、高等法院(日字形平面,中央塔屋頂具反翹曲線,帶有一點日本屋頂的韻味)
→認為臺灣與日本氣候不同,無法適用木造建築。喜建設迴廊,以起遮陽防雨之功,將臺灣的地理以及特色都考慮入建築之中
(7)栗山俊一:作品包括台北郵局、新公園內放送局
(8)鈴置良一::現代主義實踐者,並參雜了部分表現主義
→作品如:基隆海港大樓、台北與嘉義的電信局
→特徵:將笨重的辦公大樓加上流線造型、將主入口設在轉角、轉角以弧形處理、並且將窗台突出以減輕笨重感
→歧異於1930年代興亞式、帝冠式的政治要求
*補充作品:
臺灣總統府(1919):原設計者長野宇平志,由森山松之助修改,主要為英國Norman Shaw及日本辰野式風格的混和體
台北土地銀行(1933):原勸業銀行,主要使用鋼骨及RC構造,立面使用13根圓形柱、4組壁柱以及寬厚檐牆,混和了日本傳統與馬雅風格
5.
1960臺灣建築(P.205-208)
(1)張肇康:台大農陳館,以清水混凝土及水泥花磚表現現代主義,具有柯比意風格韻味
(2)吳明修:台北醫學院校舍,板塑清水混凝土牆面,伸出樑頭而似木造建築的斗拱,可能是是受日本影響*
(3)貝聿銘與陳其寬:美國出資的東海大學,將現代主義精神融入中國古典形式,建設四合院式校舍、四片曲面分離結構(樣貌似合掌祈禱)的現代主義風格教堂(路思義教堂)
(4)丹下健三:聖心女中,為粗獷主義作品,以粗立洗石子代替清水混凝土,且校園布局呈現不規則角度,可說是當時日本「代謝建築」的具體表現
*日本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吸收戰前歐洲的現代主義風格,包括柯比意的粗獷主義風格,並與傳統日本風格融合,產生木作+混凝土表現木造建築樣貌的做法
6.
21世紀初的臺灣建築師(P.225-227)
(1)李祖原:融入東方哲學
→試圖融入東方思想「開東合西」
→作品如:嘉義中正大學行政大樓、台北宏國總部大樓(前兩者融入青銅器理氣形式與精神)、高雄長谷世貿大樓(南北朝佛塔象徵)
(2)姚仁喜:追尋根本
→前期多以結構主義、現代主義為主,如大陸工程總部大樓(井字形清水混凝土結構X玻璃盒子,使用鋼骨樑架),具有結構力學美感,被視為20世紀末台灣建築里程碑
→21世紀開始逐漸重視個人的創作個性,從佛法中追尋人性根本,試圖超越時空限制
7.
21世紀初臺灣建築實例(P.227-232)
(1)南投民和國中與國小(2001):林洲民設計,將現代結構與泰雅族竹造家屋合一,具有原住民部落造型象徵
(2)南投中臺禪寺(2001):李祖原設計,將水平佛殿立體化,突破傳統佛寺布局
(3)台北信義計畫區人行天橋(2005):張書設計,使用簡潔的鋼結構+明亮的夜間光線以增加天橋能夠給人的明亮情緒
(4)高鐵新竹站(2006):姚喜仁設計,結合機能、結構與造型,設計弧面屋頂以抗風壓並代表速度感。
(5)台中寧靜海辦公大樓(2007):紹棟綱設計,強調虛實對比的造型,減少壓迫感,並產生清新的形象。目的:凸顯現代辦公形象、創造力於思考與下決定的場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