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政治寡婦的故事」顯示出那些受難女子在黑暗政治下的所受到的傷害。之前讀了一本書《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反過來從女人的視角討論戰爭下的婦女感受,而關於二二八,多數也會傾向從當事人的角度進行描寫,也幾乎都討論著男性視角。他們固然悲壯、固然冤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時間洪流裡持續接受著折磨的卻是他們的家人,也因此這樣的訪談資料更是珍貴。

 

二二八事件的是非與歷程,我想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重點是在事件發生之後,她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應付產生鉅變的人生。

緒論中的重點非常精準:對於受難者來說,二二八結束在他們生命終止的一刻;但對他們的家人來說,二二八真正開始於家人死亡的那一刻。

能夠作為一時的英雄,自然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能夠在已知充滿荊棘與歧視的路途上勇敢堅持的,才是真正的勇者。

 

多數婦女的二二八敘述,的確始於「事情發生的那一天」,但對於為何發生、如何發生,則多未著墨。是否真的有那些叛變、通敵的行為?她們從未討論。而究竟丈夫為何而死,她們亦未被告知。

只知道丈夫正常的去上班,然後就一去不返。

部分狀況下,做丈夫的已經被告知不要去上班、外面很亂,但都因著「相信」,相信自己沒做壞事、相信就算有誤解一定也能釐清,就這樣帶著相信被「誤殺」。而做妻子的有時,先領了屍,再收到一紙判決告知「死者無罪」。到底如此過度快速的槍決行為是刻意為之,還是寧可錯殺一百而不願放過一人的心態使然?

平白無故地,許多生命消逝,也來不及道別;平白無故地,許多家庭破碎,再也無法重圓。

比起後來討論的六百萬撫恤金,對這些「未亡人」來說,她們更想要的是親人回來,或者退一百萬步來說,至少知道他們的死因。畢竟都過了三四十年,該掙的錢財、該做的努力她們都已經掙扎過了,錢並不是重點,但對於此生辛苦的原因,仍然需要一個理由。

有些妻子,因為年輕、因為生活過不去而再嫁,然而再嫁卻不一定如意;有些在丈夫死後遭受「大家」(婆婆)、大伯小叔等的白眼,不得不力求自強。有些拖兒帶女,有些因為經濟因素而不得不骨肉分離。她們往往本來也都不是對政治熱衷的人,而在事件發生之後更顯退縮。這些苦難似乎沒有盡頭,甚至有再嫁者原先尚屬美滿,卻在二二八撫恤金的討論中受到二次傷害,甚至到老來才被欺負是「再嫁的」......。

 

不知道是什麼理由,男人被殺死了,女人得背負著十字架繼續行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芎璃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